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基础部读书活动心得四 读《我与父辈》有感——崔福荣

发布日期:2014-12-01    作者:     来源:     点击:

《我与父辈》,作者阎连科,河南嵩县人。10月在布拉格领取了2014年卡夫卡奖,成为领取该奖项的首位中国作家。卡夫卡奖是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之一,奖金为1万美元。河南人的骄傲。

他在《我与父辈-序》中说:“在我的作品中,这是一颗钻石”。虽然我还没有看过他的《月光流年》、《受活》、《风雅颂》等大作,但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认为已经是经典,其中某些情节印象特别深刻,有心痛辛酸之处,有感同身受之处,有引人思考之处。

《我与父辈》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惊悚离奇的情节,没有宏大场面的描写,有的是亲切的泥土芬芳,有的是柴米油盐的家庭味道,更有那浓的化不开的亲情和哀思;睡觉前一节一章细细读来,会让人思绪穿越到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和那片土地,会在梦里与他一起体会那些峥嵘岁月里的荒芜与苦楚,尽情领悟作者珍贵的经历和感受,教人用真心拂去心灵的尘埃,平和心境审视自我,让思想回归本源的家园。

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这本书是作家阎连科的最新作品,也可以说是他的自传体纪实小说。在书里,阎连科将质朴的乡土气息、感人的父子亲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紧密的结合起来,语言自然流畅、感情质朴纯真、情节感人至深,可以说是众多讲述亲情的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作品不刻意构思,不事雕琢,用自传式从他自己的童年写起,把我们带回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充满贫困和饥饿的年代带到令人难忘乡土——河南嵩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小说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父辈普通人并不平坦的成长经历,讲述了父辈艰辛坎坷、勤勉隐忍、平淡而又不凡的人生。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年少时上学、读书,辍学、做工,当兵的一系列经历。那时的生活,印象是模模糊糊,三两细节却记忆犹新,这些清晰可见的片段串联起来,就是饶有趣味、让人留恋却无法重温的童年和青年生活。其中满溢的姐弟深情自然、真诚的流露,感动了我,也让我真正理解了那个年月,那种贫穷之中的温暖的真情。他可贵之处还在于,有胆略和勇气让自己把灵魂剥开来看,暴露那些虚妄和丑陋,自私与伪装,让真正的坦荡回归体内,让混沌的黑白成为清明的界限。

与当今泛滥成灾的心灵快餐相比,《我与父辈》就如一坛陈年佳酿,要用心去品尝,才能品出她的确浓郁醇厚,回味悠长。

不得不承认,眼下是一个比较物质的年代,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着GDP平行上升,文学的价值在于暗示和提醒,白岩松说,不幸和灾难都在提醒我们幸福的所在。与过去相比,与父辈们的年轻时代相比,我们已经足够的幸运了。父辈们经历过吃不饱饭、上不起学,经历过战争,经历过家里的自留地里种起来的菜连自己都不够吃,经历过辛苦劳作一年年终结算下来还会“超支”的窘境。在过去的年代里,我们的父辈们,“他们留恋人生,是因为他受尽了苦难;因为他们受尽了苦难,他们才加倍地体味到了生的意义和生中的细微的欢乐”。

据说阎连科写作过程对他而言不仅痛苦,也是一次深刻忏悔。他几乎每写一章都会落泪。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放心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我们跟着他的笔触去感动和感恩。如,“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吧。’”“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当作者去上高中时,二姐眼含泪花笑着跟他说了这句话。在那个普遍贫穷的年代,多数家庭都无法供养每个孩子读书。许多家也是如此,读到这里,是一种既酸又暖的感动。大姐生病那年春节,“而那一年的春节,父亲吸掉的烟叶,却比任何一个春节都多,似乎他想把他一生要吸的烟都在春节吸掉一样”。

“终于就在某一瞬间里,明白了父辈们在他的一生里,所有的辛劳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温暖,原来都是为了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与油盐、生老与病死。”是啊!在父辈们的生命里,曾经,生存如此艰难。这样的细节描写,让我读了感同身受。而这样的细节描写在书中数不胜数。作者含泪写作,流泻出内心的亲情与感动,字字句句无不感动每位读书人的内心。

这些读起来暖暖的话,吸引了我,让我毫不犹豫地订了《我与父辈》。我们五十多岁,与阎先生同辈的人,体会那个年代里中国乡村的农民,究竟是在怎样一种状态下生存的,体会他们的艰难与苦涩,能想象一个父亲肩负着八个子女成长重任时的沉重与艰辛。

读这本书,我所能见的不止是作者及其家人的人生经历,我的长辈、我们的大家庭,还有那个年代千千万万的农民家庭,就是这样生活着。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就是父母讲的儿时生活;他父辈们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我父母那辈人身上的事情。走进书中,也带我到了那个年代。认真读一遍阅读,我像在经历一场良知的洗礼、一次自我忏悔的旅程,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在我的内心深处,也藏匿着同样的私欲,也把父母的关爱当做是理所当然,并且时不时地表现出反感或厌恶。没有注意到每次拌嘴争执后,父母的叹息与哀伤,没有注意到他们其实早已在我的疏忽间老了,身体差了,病多了,也需要子女来照顾了。它是“2009年最感人的大书”,一点也不为过。它不是小说,不是虚构的人物和故事,它是阎先生用心用泪撰写成的对父辈的深切回忆,对良心的痛彻拷问。它真实,也正因为真实而感人肺腑。

“有的年代过去了,有刀凿之痕;有的年代,平淡无奇,如飘浮流云,风来雨去,了无迹痕,只留一些味道在其中”。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时下的忆苦饭,也许年轻人咽不下,但总有一天,总有一刻会明白,会懂得,父辈的一生里,所有的努力和辛劳,所有的不幸与温暖,原来都是为了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与油盐,儿女与牵挂,生老与病死。

这本书,是时下洗涤心灵驱逐心魔的妙方,虽然远离父辈们的艰辛岁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追寻他们的足迹,努力做好该做的事情,做好能做的事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在树静风止后才意识到,在父母有限的岁月里,为他们做的实在太少,而他们需要的也不过是儿女能把时间与精力匀一点给他们而已。《我与父辈》这本书,会悄无声息地教会我们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恩,教会我们孝敬父母,教会我们悔悟,善良,教会我们对农民、农村的理解与关注。感谢《我与父辈》

2014年11月27日